品牌营销中的理性与感性

 感性学营销    |      2019-03-12

就艺术而言,品牌营销还是不完全的,它们是基于理论理性的基础而抽象上升为艺术的。就像恩特称之为学园那样,是对理论理性的验前与经验的感性论述,其目的是让商业以美学的形式展开,在人们的生活中以人的形式活生生地存在。

恩特用这样的方式对哲学及哲学家们表达出充满温情与敬意之感。

品牌营销是商业发展到高级阶段而演变出来的一种获利手段,就像玫瑰是男子对女子表达爱意的手段那样。不同的是,品牌营销是通过科学化的方式以情感辅之;而玫瑰就是通过这种理性的合理推理而成为感性的爱的媒介的,就像诗。

品牌营销在今天,或者说在中国已经失去了它应该有的内涵,即荣誉。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更多的只是荣耀。我们冒犯了他,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他。

情感不同于情绪,情感有多种层次,情绪是人的原始性反映。研究品牌在营销中的作用时,更多的是对人类情感作出判断,而基础就是认识情感的不同层次,她就是善良、丰满与高贵。

理论设计者常常将人们的情绪与情感夹杂在一起引发,以便获得品牌偏好,而成熟的设计师通常诉说的只是普遍性情感。由于中国的消费者没有受到普遍性情感的教育,大多处于最低层次的情感上,也就是善恶的层面,所以,冲动或纯粹感性抉择就成为普遍现象。个中原因就是我们的情感中善与恶(或者叫好坏)是连体激发出来的,也就是说善良的纯粹性在中国人身上普遍不存在。

这种纯粹性就是理性的缺失。

中国人的理性分两种层次,一种是大众的理性,理解为情绪的控制能力,是一种得失的计算方式;一种是经学修养较好的,理解为天理、天性。随着西哲的教育普及,少数国人开始接受到西方的理性,即反思性,虽然由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显得不纯粹,但这是一个新群体。

我们认为品牌是一种荣誉,是就西方的理性而言的,我们摒弃了中国式的荣耀,是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提升人们灵魂的高度。因为艺术有道德规范的作用。

那么,将这样的艺术进行商业传播,营销无疑变成了一种正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那些有责任感的企业,已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维持生态化,这种生态化思想就是正义的表达。这应该是所有企业与企业家的基本责任,而中国企业远未到达这样的境界。

失去理性基础的感性显现在当下国人身上对未来表现出来的迷茫之中。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就是美好情感无所依持与情绪的充斥。

如何通过品牌营销的艺术手段,让人们对美好生活有活生生的体验,是摆在所有品牌营销理论工作者面前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