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视野下的“茶”品牌创建

 企业经营哲学    |      2019-03-12

夫饮者在象,知者在意;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不尽意,道也。茶道即茶礼,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毋不敬(《礼记》);礼者,天地,体阴阳(《春秋繁露》)礼是事与敬的对象,亦即人事和天理,这就是中国茶道的天人关系,也是一切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无论百姓日饮而不知,还是文人品茗、释氏禅茶,“形下即形上,器就是道”——朱子。

谈论任何一个命题,都需要建立在有相应前提条件的基础之上。恩特研究东西方文化作为品牌管理咨询的”楔子”,提出中国文化视野下建立品牌的观念,是结合目前国内文化现状和品牌遇到的创建困境而阐发的。这就是恩特主张的品牌哲学的整体(意义)性原则,也是中国文化强调的启一举体的思想,就如同此刻我在讲“茶”的时候,大家可以将茶理解为一切“物”,任何一个产品都可以代入,“道”是相通的。

茶与品牌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审美这样的现象是可以孤立看待的,但所有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不能简单使用还原论来思考,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来讲,它需要进一步回到事情本身。如何才能回到事情本身?也就是中国人说的你首先要看到不同“门”的门道,才能得“道”,这个道就是变中之不变的常道。

恩特品牌策划不同于那些先从行业研究为出发点的专业方法的思考形式,行业会变化,会消失,宏观的静态观察也是一样,而人文会因人而持续存在。除了我们讲的整体性,另外就是文化思想与历史叙述,我们在考察市场的时候,大多情况下是有预设的,如某个细分市场-传统茶文化,某种文化现象-年青人的茶饮,然后考察宏观环境、搜集一堆诗意的文章以及平熟的茶文化遐想,每家茶商开口都是产地无污染、海拨有多高、茶树也很老、工艺非常好,师傅手艺精、茶汤色泽润等等,茶室里播放的音乐几乎同样的千篇一律,乐通伦理似乎跟茶没有任何关系似的,这样深入一些的文化思想以及历史的叙述几乎没有人会去思考挖掘。

2011年1月11日,高9.5米的孔子像奇迹一般出现在天安门边,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内,一百天后,又如来时一样奇迹一般消失了,官方说临时摆放放错了位置。我曾多次提过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也跟许多立场想要成为企业管理者说过对于政治需要有一些认识,因为我们是在一个迅速变化中的中国,许多的未来都在此认识中才能解蔽。

这里的逻辑关系:弘扬传统文化的茶道,就需要思考中国文化断层的问题,茶道意味着茶礼,它要通过恢复事人与事天来维持社会伦理关系,而能够讲茶道的国内寥寥无几,讲茶艺的如同讲易学、佛学、阳明心学的一样,遍布大街小巷。因此,茶品牌选择茶道有两个问题,一是后继无人,年青人更喜欢快节奏时尚感强的茶饮;二是社会失序,传统文化的礼,在现实中囿于物质思维,对人事的敬看在钱的面子上尚有三分,对天的敬早已被物理学代替了。

日本的禅茶,我们国人喜欢简单地归结为由唐宋传入日本,这种简单的喜欢性归结方式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触发出来的阿Q精神,没有任何见贤思齐的反思,这值得我们警惕。我们谈及禅茶,就要由唐李翱《复性书》开始了解它的发生,在李翱那里“道”它就成为儒家、释氏义理之辩的产物,较六朝谈玄时期佛教影响较微不同,唐宋时期释氏直接影响着社会伦理观念,动摇着儒家的根基,这就是宋明理学的肇端,这也使得程颐终其一生只为与释氏进行义理之辩。我们以为的宋明理学只不过是学术之争,它实是文化根基的思考,因为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包括百姓生活日用的茶文化,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在看待茶道,孤立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只有放在整体中它才会显现其意义。

宋初智圆大师(详情参考宋高僧传)在《中庸子传》中以佛解儒,使得释儒义理深度会通。继而契嵩大师在《中庸解》中认为,释较儒为高,道无不中,中就是道,以中释道。佛道与王道和,修道之为教,道也者,出万物也,故以道为中。中有二种:中有事中有理中……

在此,我们不需要作儒释之辩的学术性探讨,如张载在《正蒙》中讲胜佛之本在理不在事,儒家讲天理(天人关系),而释氏(佛教)以心为法,以空为真;一个讲心,一个讲性空;如程颐认为:圣人本天,释氏本心;朱子说:吾儒实,释氏虚,释氏二,吾儒一等等……只对文化思想、历史叙述略作说明,论证茶道的人事、天理之根本,也对禅茶起源作一番说明。

在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中就可以看出儒佛会通的思想,也看出日本哲学较中国哲学为高的地方,它的影响深远,日本社会如此的谦和有序,是日本的哲学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还遵循天理、人事行事,礼(事与敬)的教化作用在日本社会显而易见。而中国的“哲学”目前已然是用来写书、讲课挣钱的,中国激进的物质主义,通过醉人的灯红酒绿表现我们的生活方式,天理成为一种摆设,拿出来装点文化门面。就像我们的企业主、富人,每个人都喜欢买点茶具甚至巨资装饰一间茶室,插个花、挂幅画,来个人雅谈茶艺,煞有介事,却不知道形式需要有内容才能有道。但中国未必不可超越日本,犹如张载所言,超越之路在理不在事。

而理在哪里?就在天安门边上孤独地站了一百天的,那位整天想着克己复礼的孔夫子身上…

什么意思?21世纪人类的冲突是文明的冲突,也就是各大民族开始了各自的文化回归,这就是原教旨主义。中国孔子的问题在于,回归儒家,社会主义很尴尬,它们是相冲突的两种不同的政治路径,一个是民为贵,一个是民主专制;不回归,文明或文化复兴复向何方?因此,始终要回归,什么时间不清楚。但它意味着,以茶道为本创建茶品牌在未来的茶道文化之路上可期,它的前提就是:茶道贯通天道和人事。

(注:关于为何一定要回归,原因很浅显,但在此略作说明。道不远人,先天后人,发生逻辑学上都是先有天后有人。《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里的“上下”是指世界秩序,并非乾坤二卦的位置;“礼义”是指人事秩序;而最后“错”是指关系,交叉的关系,亦即天人不二的思想。人事的纲常由万物的秩序发展而来,从逻辑义理上说道德也是后天地,而不是先天地,天地是道德的空间,没有天地就没有道德。现代人想用人道吃掉天道,一切服从人,“人为贵”贵在与天地有特殊关系,如果用人类中心论来看世界,我们目前的社会状态就是结果,家庭伦理、社会伦理都瓦解了,以人的幸福为旨归的物质发展目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新儒家的问题就在于此,他们还是一种政治正确思想,并不顾及大众幸福。我们现在很难体会到《孟子》说的:“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但我们肯定深刻体会到《吕氏春秋》所载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情景: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心若禽兽,长邪苟利,不知义理。——这就是无法不回归的原因。同样,在企业管理中,西式科学管理解决不了“中国人”的问题,也就是文化问题,因此,中国企业管理需要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人”的思维做“人事”与科学的“事”。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中国人对“自由”、“科学”一直是在阉割了精神的情况下使用,因为我们文化的根中没有那样的东西,邯郸学步只会弄巧成拙。)

茶事和人事实际上是天地之性,《左传》中也提及人的行为都是形上来的。就像我们问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转靠什么来保证一样,我们问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靠什么保证,只能是天道。我们也可以参考古人用什么方法保证国得以治,如《尚书•周书•洪范》就是一例: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极;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洪范九畴”了。五行我们都清楚,五事即:貌、言、视、听、思,这是做事的法则,农用八政之首为食(主祭),五纪为和,皇极为大中之道;三德为刚柔正直,稽疑为卜筮,庶徵为政治,五福六极为福命人事。洪范为天地之大法,为武王所立,全面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虽然较夏、商的礼运治国理想已然退步,比春秋以后的法制又文明许多(法制在人类是进一步的文明社会的退步)。茶道即茶事,茶事有天有人有具体的事,事必有礼,而后有治。因此,如何效仿洪范建立一个规范的茶礼(茶道),成为茶品牌的精神内涵,是其成功的基石。

困扰许多企业管理者的是管理问题,管理的对象是人,而想要得到人的认可,意味着管理者要得到所有人的情感认可,这种情感不是别的,是民族情感,进一步说是代表本民族性格的全部情感。将那种好走偏锋、喜博出位的暴戾性格,通过茶道(天道和人事)净化,进而证明自己的民族智慧。简言之,就是将人归位,让伦常再现,管理自然达到日本的水平,因为我们从来不缺全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教材,而是缺一个有天理的社会,一个在哪里都可以让人睡得安稳的社会。学会茶道,就等于有了人道,带着这样的人道,茶道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换言之,茶道是什么,靠什么来实现,至此已经讲述清楚了。我们知道,一个没有根的文化是不能令人尊重的,一个不以文化为根的品牌是不会产生崇高感也走不远的。我们看那些国际上令人仰视的品牌,每一个都在他们本民族文化上扎根,展现着他们本民族的情感性格,让无数人趋之若鹜。这背后的情感是对有序生活的向往,而中国传统文化优于西方民主制度,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仍然可以重来的基础。

最后,借《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对武帝三策中言道、器、礼、天的论述结束这篇文章: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

回到开篇,茶道及茶礼,礼者,人道之极也。礼是道,也是具(器),目的在于治之路。这就是孔子说的:“不学礼、无以立”。换作商业功利语言,茶道、茶礼是成就品牌的器,它事法天而立道,意思是指我们经由言说“茶事”懂得其中的道理,然后按照这个道理建立自己的各种思想,如品牌内涵、企业文化…通过立礼教化员工,影响公众,成就事业……这就是道通为一,形上即形下,道就是器。